
有一個商會很強調與會人士的一對一自我介紹,然後彼此看看可以引薦什麼人脈或資源。
我覺得一對一很好,可以知道這世界上有很多商業的概念跟想法,但還談不上引薦或者合作。
談了幾次一對一之後,其實很多人的創業,更多的是累積認識的人的數量,但創業的本質是把一件事做好,是經營,是做重複的事情,然後優化。
所以,如果毫無節制的認識人,但沒有收斂,把認識人的數量當成資本那是創業路上最大的誤區。
認識人的多寡跟人脈是兩件事,人脈是你有底氣,一開口對方會毫不遲疑的為你而做,這才叫人脈,而這是很難的事,需要時間累積。
………………………………………………………………
我遇過,剛認識馬上問我有何可以引薦給他?
恩,其實,我還沒聽懂對方的生意模式是什麼?
也許,我是老派的思維,但信任這件事成本很高,而信任這件事是很多小事累積而成的。
包括,對人事物的判斷都是在累積信任。
………………………
最近開始一個小實驗,有一個合夥人。
我們都只投入一點點小小資金⋯
原本,我們說⋯就用這點錢登記成立公司吧!
細細思索,覺得彼此雖然認識好幾年,但一起做事是另外一回事,我們想做的事也是實驗性質,不如先當專案。
這專案,是獨立的帳目,彼此約定等營運狀況到一定金額就單獨拉出項目成立公司。(開公司是一件事,但運作公司是複雜的事,彼此都給彼此觀察期)
我的合夥人是很務實的人⋯
雖然是實驗性質,但我們彼此有個共識,對外合作的生意,至少要保持一個原則。
可以沒有利潤,但不能虧本⋯而沒有利潤的生意,一個月頂多一個。
這原則看起來很簡單,但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創業,卻常做虧本生意,因為會被(當行銷機會所迷惑)
細細反思,因為自己當初開公司為的是虛無縹緲的個人IP,是沈醉在跟其他品牌聯名合作的快感自high中。
當有了一些經歷有了一些年紀,現在,我自己也很實際,只要談到工作、事業,那就是一切要有意義,不接受畫大餅的合作模式。(物品、時間、人力都是成本好嗎?)
這選擇,公司不容易馬上開展,但至少會穩穩的走⋯而我這年紀,經營事業,至少要有一部分是持續而穩健的小生意是很重要的。
容易被畫大餅迷惑的,集中在30歲的創業者,(也還好這階段,時間投入的成本不算高),也因自己走過了,所以,懂的拒絕。
或許是這兩年世界很變動,我的生活周遭也變動很快,但我反而心態卻是前所未有的穩定的原因。
有些領域,就穩穩當當的進行就好。
為什麼有些人經營人脈的方式讓人反感?
多數經營人脈的技巧,都是「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對方出發」。目的都是「利己」,而不是「利人」。
這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對。只不過如果手法粗糙,就讓對方反感。
那樣「經營人脈」,最後只經營到「人數」,不是「人脈」。
「人數」沒意義。因為「人脈」的價值,不在於那「脈」有多廣,而是那「脈」中,有沒有「血」在流。
我們都需要別人幫忙,這是職場的必然,與美好。但「提款」前,得先 「存款」。如果能「定期定額」,當然更好。
但沒有人有時間對所有朋友「定期定額」。所以只能針對價值觀類似的少數人,真心、深度、持續地交往。

一個人的競爭優勢可以透過三樣東西來評估。
資產、價值觀、市場概況
第一樣是資產,也就是你手上握有的東西,就像創業家在開始創業前,必須要先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本錢。
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有兩樣資產是需要去追蹤:軟性資產和硬性資產。軟性資產是指那些無法用金錢取得的東西,像是你腦袋中的知識、專業的人脈、個人的品牌形象、你精通的技能等等。硬性資產則是你實際擁有的東西,例如錢包里的現金、手上握有的股票、你的實體家產等等。
第二樣用來評估自身優勢的東西是價值觀。透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你可以往更明確的方向前進。
除了資產和價值觀,第三樣評估競爭優勢的東西是市場狀況。無論你覺得自己的技能、經驗甚至其他資產多特別,一旦沒有市場,它們都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優勢。許多成功創業家,他們其實花了大量精力在探索市場。
不要經營「人脈」,而去經營「人心」!
培養好關係沒有其他秘訣,重點就是「用心」。但現實中,很多人交朋友只想著這個人可以帶給自己什麼好處,藉此評估是否要認真經營彼此的關係。而這種以「功利」建立起來的人脈,往往不長久,也不真實。
因此,若你想要真誠的與他人建立好關係,那你至少要做兩件事。
第一、從對方的觀點看世界,
第二、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和對方合作,而不是想著你能從他身上得到什麼。
有個實際做法可以幫助大家養成真誠建立關係的習慣:未來當你和朋友見面或是認識新朋友時,不要再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而是自問「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久而久之,你就能習慣「用心」去對待任何人了。
《自創思維》中將人脈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專業盟友,你可以跟這些朋友徵詢建議或是分享人脈,你們之間的互動是一種交流而不是交易。
除了建立好的專業盟友關係,第二種弱連結也很重要。「弱連結」主要是指那些你相處時間不多、互動也不多的人。
根據社會學家 Mark Granovetter 的研究資料,這些弱連結的朋友比起你熟悉的人,他們反而比較會介紹很棒的工作給你。Granovetter 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因為這些弱連結通常都在你社交圈外,他們接觸的資訊和工作往往是你領域外的東西,所以較能提供你新事物和不一樣的工作。
保持聯繫的3種方法
經營人脈除了最初的「用心」,保持聯繫也很重要。試想想,若一個幾年不見的朋友,突然寄信問你有無好工作推薦,你的感覺一定不好,因為會覺得對方只有在需要時才會聯繫你。
所以適當與朋友保持聯繫非常重要。書中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這裡列出 3 種,第 1 種除了一般問候,如果你可以提供一些特別的東西給對方,那會很有幫助。例如,當你讀了一篇對方寫的文章很有感觸或是剛好認識一位他想招募的合適人才,這時候去跟對方聯繫就非常合適,因為你正在為對方創造新的價值。
第 2 種,如果擔心自己一個人聯繫很突兀,可以呼朋引伴。就像當你想要聯絡一位多年不見的高中同學時,如果覺得很奇怪,那你可以採用比較客套地方式表達「我想辦一個老同學聚會,你會有興趣參加嗎?」這樣就能減少尷尬。
第3種,預留社交基金,讓你在社交的時候不會捉襟見肘。